• 首页
政府工作报告传来“春的讯息”——您有N个钢铁“红包”,请查收!
2023-03-07 20:28:40



编者按

主持人:张鹰 樊三彩 刘经纬 邵启明 张苓 丁卫国

最是一年春好处,又是一年两会时。和着春天的旋律,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说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再次收获如潮好评。

政府工作报告是全年政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读懂这份报告,就是读懂未来一年的发展规划、目标方向及行动路线。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抵御多重冲击,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如何强化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障除弊,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从这份沉甸甸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钢铁人聆听到了不少“春的讯息”。本期《两会云客厅》特邀请钢铁行业及有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相关企业代表,请他们悉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钢铁“红包”,讲述属于中国钢铁的“春天故事”。

· 本期 嘉宾·
孟繁英 全国人大代表,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兰玉 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董事长

王永胜 全国人大代表,泰山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正平 全国人大代表,柳钢集团质量部化学研究室化验工

赵宗合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冶钢构公司电焊工

李宝犬 全国政协委员,包头稀土研究院稀土功能材料研究所科研人员

1.您怎样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

王永胜:我觉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GDP增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2023年,我们钢铁行业一定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

李宝犬: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是一个需要努力争取才有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有助于衔接和完成“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报告充分考虑了今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复杂环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助力该目标实现,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可再生能源、氢能、稀土高端应用、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2.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您认为这对钢铁行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孟繁英:听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正如总理所说,在过去一年和五年,我们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新成就,在克服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经济平稳运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大局稳定。过去的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未来发展,我比较关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总理提到了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内容,这都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这也是我们未来国企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一定要按照二十大的部署要求抓好今后的国企改革工作,切实担负起国企“六种力量”。

王兰玉: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今后工作作出了科学部署,指向明确、路径清晰,是求真务实、惠民利民的好报告,听后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的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内容,我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在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新发展周期,依赖传统要素驱动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唯有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力,才能在高起点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推动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构建完善的低碳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研发与推广先进适用的能效提升技术,包括铁-钢-轧界面技术、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智慧能源系统集成技术等,力争实现极致能效。二是推进流程变革技术研发。我国电炉炼钢短流程工艺仅占10%,要逐步将电炉钢比例提至较高水平。三是推进工艺变革技术研发,用“氢冶金”代替“碳冶金”,真正实现零碳排放。从河钢来看,我们建设了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项目,吨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到“十四五”末,河钢碳排放将比峰值减少10%,短流程钢产量提高至15%,氢冶金产量由60万吨提高至380万吨。

第二,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全面培育发展新动能。

一是要建立融合工艺机理与生产大数据统计规律的控制模型,提高精准控制水平;二是要研究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指导钢厂智能化生产运行;三是完善与流程制造业智能化相匹配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机器人应用。从河钢来看,我们构建了全流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能管控平台,正在建设智能化钢铁工厂,打造了以唐钢新区为代表的“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新一代全流程智能工厂典范和以石钢新区为代表的短流程特钢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第三,聚焦国家战略领域重大工程关键和“卡脖子”材料,加强材料基础和关键工艺研究,努力提升高端材料供给能力。

目前,我国年进口钢材约1000万吨,其中20%存在“卡脖子”风险,包括航空轴承、高铁行走及制动部件、大型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等。我们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短板材料和核心技术,又要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还要增强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2020年以来,河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研发出亚熔盐高效清洁提钒技术等一批国际首创、国内“第一”“唯一”技术。河钢发挥张宣科技“氢冶金”和特种材料产线技术优势,开发出航空航天领域关键轴承合金材料,改变了国内长期以来航空飞行器装备关键无磁轴承无材可选的局面,解决了这个“卡脖子”难题。今后,河钢将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为突破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的自主可控,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总之,我们要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整合要素资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助力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杨正平: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文风朴实,总结成绩实事求是,部署工作重点突出,是凝聚共识、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我深表赞同。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用一系列数据反映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这些成绩是在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及时有效处置新冠疫情等多个突发事件,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的特殊背景下取得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面对多种困难和挑战,主动作为、勇于奋进的能力。

赵宗合: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也看到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其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再次强调,旨在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型。同时,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5G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被列为重点领域。报告还指出,要打造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相信这将为像我一样的技术工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来促进人民群众的就业和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过去五年里,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人,目睹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迅速崛起。我们拥有世界级的科研机构、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大量的创新企业,这些优势将继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将继续保持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迅速适应市场和科技变革,为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您认为在上述领域钢铁行业现状如何?接下来应如何发力?

杨正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我国制造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技术创新,但是国内大多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步伐依旧缓慢。现在传统行业、周期性行业暂时处于行业低潮期。所以我也希望国家出台更多政策,去支持我们老少边山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配备更多更好的先进设备,培养人才,给予人才更好的待遇。同时还可以结合东盟区位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让我们中国制造惠及全世界!

李宝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要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要提高科研投入,坚持培养和用好人才,进一步提升薪酬待遇,增加科技创新领域对高素质青年的吸引力。我建议,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多方式多渠道引进专家学者、行业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按照行业的生产和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专业性强的人才基地,打造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力量。


· 本期 嘉宾 ·
黄一新 南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天福 晋南钢铁集团总裁

李宏安 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1.您怎样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

黄一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稳健务实,已经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考虑进来,符合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需要,有助于稳预期强信心,体现了统筹速度和质量的发展思路,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对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

张天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我认为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后疫情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在国家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多个利好政策引导下,国民经济必将回到疫前增长状态,我相信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一定会实现。

李宏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增速目标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经济行稳致远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心,感受到了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释放出的市场活力,以及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向前的强劲动力,令我们倍感鼓舞、倍感振奋、倍感责任重大!

作为国有实体制造企业,陕鼓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集设备、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金融七大增值服务于一体的“1+7”智慧绿色系统解决方案。特别是近年来陕鼓立足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将世界一流的储能技术与获得中国工业大奖的能源互联岛技术结合,创新形成了低碳节约智慧能源互联岛方案。目前陕鼓钢铁能源互联岛、城市能源互联岛、电力能源互联岛、石化能源互联岛、军工能源互联岛、数据能源互联岛、银行能源互联岛等新型能源互联岛应用场景,正赋能产业新发展。


2.您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您认为这对钢铁行业释放了哪些信号?

黄一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南钢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南钢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一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建设,在纵向上加强矿产资源产业链保供和下游产业链需求侧建设,在横向上集中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合力推进钢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智能制造技术攻关和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二是加快推进“基石计划”,通过扶持铁矿项目、建立废钢回收加工体系,改变中国铁资源来源构成,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产业链资源短板问题,进而降低铁矿石对外依存度。

张天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就钢铁行业而言,绿色低碳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积极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持续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让化石能源消耗、碳排放持续降低,对打造全流程绿色钢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结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您认为在上述领域钢铁行业现状如何?接下来应如何发力?

黄一新: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制造业需求不振、上游原料议价权高、出口下滑等矛盾突出,“强预期”博弈“弱现实”,钢企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多、市场波动大、经营难度大等挑战。随着政府一揽子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近期的各项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已经开始好转。这些都是经济回暖的有力标志,中国钢铁工业也将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接下来,钢铁工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建设中国钢铁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巩固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成果。二是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在关键钢铁材料、技术领域继续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三是持续推进数字钢铁、低碳钢铁建设,打造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以南钢为例,近年来,南钢形成了金属新材料和战略新兴产业“双主业”发展的新格局,目前新产业板块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与我国多所高校建立国家层面的腐蚀材料创新平台,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现科创硬核力量。未来,南钢将努力推动以“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创建国际一流受尊重的企业生命智慧体”的美好愿景。

张天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前钢铁行业大多使用传统能源,碳减排压力非常大,以氢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行业研发应用氢能冶炼技术,加快构建氢能物流体系,让传统的“碳冶金”向新型的“氢冶金”转变,让传统物流向“零碳物流”转型,是行业减污降碳的发力方向。另外,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势头迅猛,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应运而生,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场景优化等方面还要创新突破,全面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和钢铁行业的深度融合。







 | 孙厚广 潘思危

编辑 | 陈曦


我是一个普通文本组件